“我記得有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學武術的人問師父:我努力學,多少年能學成?師父答:5年。徒弟覺得時間太久了,他又問:那我很努力地學,要多久呢?師父答:10年。”
“為什么更努力地學習,學成的時間反而更長?”
“這就像我們做建筑設計一樣,如果以功利性較強的想法來做這一行,急功近利,對于基礎的積累反而就不扎實了。”
禤曉林
禤曉林用一個簡單的故事,簡練地表達著他做建筑師的堅守與熱愛。
禤曉林,1969年出生于南寧一個建筑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接觸了頗多建筑方面的知識,為追隨夢想與熱愛,他曾在本科及研究生時期主修城市規劃、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后面對充滿機遇的大城市,他毅然選擇回到南寧,期待用自己所學去回饋家鄉。至今,他已從事建筑設計及相關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在業內獲獎無數,打造了屬于他的一部建筑史。
傳統意蘊,現代建造
1991年7月,禤曉林畢業后即進入廣西建筑綜合設計研究院(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前身)工作至今,擔任過建筑院副總建筑師、公司副總建筑師職務,主持、負責、參與過50余項大中型項目的設計,擅長于大型公建復雜性與矛盾性中的邏輯理性研究與應用。不僅設計項目多,他在業內的成果也斐然,曾獲得數十項省部級獎項及個人獎項。
由禤曉林主持設計的南寧市國家檔案館(含南寧市方志館),以弘揚民族新風為重點,是市民了解南寧市發展史的重要展館,曾獲得2019年度全國工程勘察、建筑設計行業和市政公用工程優秀勘察設計獎(原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二等獎。在設計之初,禤曉林從檔案館的文化傳播及文化載體兩個功能出發,希望能在建筑中融合本土文化與當地精神,也期待通過建筑的設計感給游客帶來更好的體驗。
南寧市國家檔案館(含南寧市方志館)
在現代科技下,一味地追求復原,既顯得效率低下,也少了一些時代特征。如何將檔案館的設計與南寧本土文化及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禤曉林帶領團隊從建造方式和材質上下功夫,選取中國歷史上皇家檔案收藏的經典形制石室金匱意象,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分“外盒”和“內核”兩部分,淺灰色“外盒”采用傳統中國建筑中的基本元素營造出“石室”式體量,玻璃體“內核”采用玻璃材質,融入廣西傳統建筑的元素,打造多重意味的“珍寶”。
南寧市國家檔案館(含南寧市方志館)設計細節
從現代性與地域性上看,建筑的肌理邏輯取材于竹簡的抽象形式,通過對建筑細部簡化、變形和重組,營造出書卷氣息濃郁的氛圍,又符合現代文化建筑的形式意境;建筑底部運用了廣西傳統民族符號——吊腳樓這一意象,同時在柱子和豎向玻璃窗刻上廣西各民族浮雕。檔案館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透露出端莊穩重而不失靈氣的歷史文化氛圍。
又如五象塔。從外觀上看,五象塔整體為灰色調,像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塔文物。實際上,五象塔是禤曉林帶領團隊充分利用了傳統元素和現代材料相融合建造而成的。設計上提煉斜斗拱、壯族土司衙署、銅鼓等民族元素,建造上完全使用現代型鋼等建材,用金屬作裝飾,表達出古典的韻味,“特別希望大家能從五象塔中看出時代的印記。”他介紹道。
五象塔
在保證建筑藝術性的同時,禤曉林選擇用現代材料演繹出傳統建筑的形態,以頗具現代民俗風情的符號凸顯時代性審美和體驗感。通過當下最新的建造手法,將傳統意蘊在建筑上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他一貫的追求。
身負重任,勢在必行
作為一名資深的建筑師,禤曉林不僅能在日常主持的項目中設計出亮眼的作品,也能在危急關頭,敏銳地感受到業內變動,并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用速度與時間賽跑。
2019年底,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重災區武漢市迅速建設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座方艙。2020年大年初三,廣西“小湯山”醫院——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改擴建項目(臨時負壓病房)及平戰結合病房樓項目建設任務也發布,禤曉林接到了這項意義重大且艱巨的任務。
臨時負壓病房及平戰結合病房樓
禤曉林沒有絲毫猶豫,他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離開還在團聚的小家,他迅速帶領團隊到達建設地點,肩負起項目負責人的重任。一次次交流探討,一次次方案修改,連軸轉的工作時間成為常態,最高的記錄是——他曾不眠不休在項目上奮戰了40多個小時,可想而知情況有多急迫。
“疫情當前,行業的凝聚力尤為重要。”禤曉林提到,部分同行在非典期間積累了相關的建造經驗,加上“火神山”“雷神山”建造者們的技術分享,使得團隊在很短的時間內研究出了建造思路。加上行業內的互助,他帶領團隊12小時內完成臨時院區初步設計方案,24小時內完成結構基礎設計,144小時完成全部施工圖設計……
“機電設備數量多、線路復雜,如何布置是一個難題。”“當時物資也比較匱乏,很多醫療設備都緊缺。”禤曉林也向我們透露了當時建造“小湯山”醫院的一些難點。“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些也不是特殊問題,遇到困難就想辦法解決,努力工作,專心工作,問題總能迎刃而解。”禤曉林沉心靜氣,專注于眼前的工作,最終項目在團隊的共同合作下,僅用了14天,“小湯山”醫院拔地而起,成為守護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生命方舟”。
熱愛驅動,專注積累
談項目,禤曉林滔滔不絕,親力親為過的每一個細節,他都記得頗為清楚,在他眼里,這些都是日常小事,是每一個建筑設計師都要面對的。可能在常人看來,建筑設計需要日復一日不斷地重復繪制圖紙,不免有些乏味。但禤曉林把建筑設計當成了愛好,他真正地熱愛這一職業,也樂于沉浸在每一個項目的設計中。
對工作十年如一日的熱愛和專注,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也讓禤曉林獲得了“廣西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榮譽稱號。對他來說,這是一種較高的社會認可,他也感到自豪。“但這不是劃時代的一條線,更像是一個新的起點。因為做建筑設計這一行,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項目或題目,是否也能如以往一樣被認可,每一項新任務都是新的挑戰。”話鋒一轉,禤曉林沒有過多地表達自豪感,他認為榮譽只是一種認可,未來的路還是要堅持腳踏實地地走下去。對于未來的工作規劃,禤曉林表示,時代在發展,技術更是日新月異,“數字化”“現代化管理”是關鍵詞。未來要結合自身需求與工作需求,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形成自身積累,才能更扎實地開展工作。
如何堅守建筑師的初衷與追求?禤曉林認為,熱愛始終是自身內在的驅動力,“有了熱愛,才能樂意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上面,才有了解決問題的勇氣。這是最根本的。”同時,工作中的積累也頗為重要,他不刻意地制定“10年評高級職稱”“下一步評大師稱號”這樣功利性的目標,而是專注于眼前事,享受水到渠成的成就感。
作為資歷深厚的前輩,禤曉林對后輩始終做到言傳身教,不過,他更希望新生力量先明確人生目標。“每一代人的成長背景和過往經歷都不太一樣,所以我們的追求和努力的動力也不盡相同,我都建議后輩們首先要做到正確認識自己,界定自己對于生活和物質的目標是什么,再決定要不要走上這條路。”他認為做建筑設計,是要有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的。
禤曉林和后輩一起工作
對于愿意走上建筑設計這一道路的人,禤曉林也寄予了厚望并提出建議:年輕的建筑師要耐得住寂寞,學會積累,切忌急功近利;同時多與前輩交流經驗,閱讀大師們的專著和訪談提升自我。他希望,現在以及未來的建筑師們,能把民族特色和綠色發展融于建筑發展中,打造專屬于廣西的獨特建筑。
三十余年的磨礪與修煉,讓禤曉林少了一些書生意氣,多了一分儒雅與敏銳,始終不變的,是他對于建筑設計的熱愛與堅守。在他身上,未見功成名就的傲氣,只見敦厚的謙謙風骨。對于建筑設計的思考與實踐,始終考驗著他的敏銳、悟性與勇氣。
禤曉林代表作品:
廣西藝術學院圖書館
廣投昕境
南寧軌道交通指揮中心
南寧城建集團總部基地
廣西中醫藥大學一附院住院綜合樓
醫科大一附院內科樓
東興市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