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祖國南疆的廣西,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在造就了萬峰競秀的同時,也孕育了隱秘而龐大的地下河系統。這些地下河系統猶如深入地下的血管,通則滋養山川造化萬物,塞則如人得了血栓,不僅讓山川失色,還容易引發內澇、巖溶塌陷等自然災害,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為治理地下河“血栓”這個頑疾,我會常務理事單位——廣西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簡稱“水勘院”),發揮技術優勢聚焦難題,在鳳山縣中亭鄉下舊洼地,通過水文地質調查等綜合手段和工程治理,解決了廣西巖溶洼地地下河堵塞和內澇災害難題,也為我國巖溶區地下河治理探索了路徑。
下舊洼地治理前年年受淹
金秋的下舊洼地稻花飄香
疏澇成田“稻花香里說豐年”
近日,水勘院對鳳山縣中亭鄉下舊洼地地下河治理工程進行回訪。車達目的地,但見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秋收后的稻田種上的冬種作物,在暖陽下生機勃勃。三五成群的農民在田間勞作,談笑聲相聞,一幅好山好水好生態的美好畫卷呈現在眼前。
在稻田邊放鴨子的陸大姐說,“你們想不到吧,這里在2013年以前是一片遇水即淹的洼地,種什么淹什么,淹得最厲害的時候,把旁邊的公路都淹了,過往的村民要花錢坐船才能進出,更不用說種稻谷了。”中亭鄉位于鳳山縣西部,境內以巖溶峰叢洼地為主,峰叢石灰巖大面積裸露,耕地瓢一塊碗一塊,土地資源極其貧乏,人均耕地不足0.6畝,其中水田僅0.21畝,糧食問題成為困擾當地群眾生存的一個現實問題。
而恰好位于中亭鄉下舊洼地有一塊頗為平整的土地,約1100畝,在70年代末一直是水田,是該鄉中亭、六馬、先鋒、柏林、鳳界等五個村群眾長期以來的口糧田,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主要耕地,以種植水稻為主。
可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修建公路和大面積造林開荒,造成水土流失,大量雜物和泥石隨洪水進入洼地的地下河道,地下河道逐年堆積,導致河床抬高形成堵塞,在洪水季節由于排洪不暢,每年造成1至4個月不等的季節性內澇,淹沒整片土地無法耕種,丟荒已30多年,累計造成糧食損失1300多萬公斤。
當地群眾為了能在這片洼地種糧,曾多次自發組織疏通地下河道,也曾向上級有關部門請示解決,但由于缺乏技術和資金等原因,下舊洼地內澇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千畝良田何時重見生機,成為當地群眾的一個夙愿。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在自治區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組織下,由水勘院歷時兩年的治理,通過疏通地下河、排除洼地內澇和土地開墾等方式,千畝良田重煥生機,現在每年畝產近千斤,讓下舊洼地成了“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好地方。
懸空探洞把脈施治“中梗阻”
說起這個治理項目,曾參與該項目調查的技術員孟祥宇仍心有余悸,與以往直接步行進入洞穴開展地下河調查不同,他們這次只能采取懸空探洞的方式進入,因經年累月的洪水已經將雜物和碎石泥沙堵住洞口,僅留上方的一個小口可以進入。
孟祥宇說,我們采取從懸崖上方放下吊繩的方式進洞,沿著崖壁一踩一蹬順勢而下,剛開始還算順利,可到了洞口懸空之處,由于失去支撐點,人就開始有點失控,“我們試了好幾下,通過搖蕩身體借助慣性的方式,把自己的身體‘投遞’進洞口,一不小心,就會被洞口的雜物刮擦傷到,別提有多疼了。”
然而,最艱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洞里漆黑一片,孟祥宇和組員點燃蠟燭,既是為了進洞照明,也是為了探明里面氧氣是否足夠。“里面的淤泥很厚,走一步陷一步,有些地方還要手腳并用,要用力把腳往外拔才能抽出腳來。” 孟祥宇和組員經過測量,發現洞穴兩邊的淤泥最高可達3米、最深可達七八米。
走在這樣的淤泥地里開展調查,調查員深一腳淺一腳,如果不慎就會陷進去,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經過調查,他們發現洞穴可深入2公里,縱橫交錯,時而豁然開朗宛如身在足球場中央,時而蜿蜒曲折狹窄得僅容側身通過,“有一次卡在狹窄的石壁間進退不得,隊友過來拉也拉不動,最后想了一個辦法,叫隊友往我身上潑泥水,從而增加身體的潤滑性,這樣才把我給拽出來。” 孟祥宇回憶道。
這還不是最危險的。經調查發現,地下河具有兩層管道,上層管道通過大型豎井與下層管道相連通,且緊鄰地下河出口的幾個天窗,以及規模宏大的洞穴系統共同組成獨特的鳳山國家地質公園。“如不慎墜入下層管道,那真是如墮無底洞,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了。” 孟祥宇說,既然干了這個活,再難再險也要把調查完成。
為了加快進度,他們每天早上進去,帶了饅頭和水等簡單的食物,一直要忙到天快黑了才出洞,孟祥宇打趣道:“出洞站在傍晚的余暉下,整個人除了眼睛是亮的,渾身上下都去黑黢黢的淤泥。”經過他們一番深入調查,基本查明了洞穴地下河的走向以及堵點等,為施工治理繪制了一張作戰圖。
項目負責人黃海龍介紹,為了治理好下舊洼地內澇問題,當地政府曾先后多次邀請有關專家及中、澳、法等國組成的洞穴探險隊進行實地勘察測量,并提出了治理工程可行性建議。但由于一直沒有專業的水文地質方面治理經驗的團隊深入地下河進行調查,治理工作遲遲未能開展。
直到2008年,鳳山縣國土資源局獲悉水勘院是這方面的專業團隊,于是委托該院對項目進行了實地勘查論證和治理。項目工程由地下河管道疏通工程、排澇工程、土地平整、農田水利、田間道路及其他工程組成,2010年10月項目進入實施階段。
“由于廣西巖溶洼地地下河堵塞和內澇災害治理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加上項目施工的復雜性和受季節影響較大,我們邊摸索邊治理邊總結邊提升,項目歷時近三年的艱難施工,才在2013年1月完成施工任務。” 回憶起當年的項目治理,黃海龍感慨良多。
經過治理,終于清除了地下河的“血栓”,打通了地下河的“中梗阻”,下舊洼地地下河疏通工程實施后,由地下河管道和2個消水洞組成的三個排洪通道,在雨季可以讓洪水暢通無阻地流向地下河,“水淹地”成為歷史。
攻破巖溶洼地內澇治理難題
2023年8月,河池市天峨縣岜暮鄉都樓村納朗屯發生大面積內澇災害引起媒體關注。起因是村子附近的消水溶洞堵塞,導致洪水無法正常排出,逐漸形成了一個巨大堰塞湖,內澇面積達到100畝左右,最深處大約有20米,淹沒了大量農田和低洼處的農房。
而類似岜暮鄉都樓村納朗屯這樣的洼地內澇問題不在少數。據悉,廣西巖溶山地面積約9.64萬km2,巖溶面積占廣西土地面積的40.7%。廣西巖溶山地大部分屬裸露型巖溶區,內澇災害頻繁,加之入滲渠道填堵、地下河淤塞、河床抬高,導致和加劇巖溶內澇的發生。
巖溶洼地內澇問題亟需治理,這不僅關系到巖溶區的生態環境問題,且攸關巖溶區群眾的可持續發展。
正是基于巖溶洼地治理的現實問題,水勘院一開始就不僅僅是把這個項目當作一個簡單的地質工程項目來做。黃海龍表示,在鳳山縣開展地下河疏通工程,具有為我區巖溶區內澇整治提供示范工程的樣板意義,推廣開來,可以很好地解決我區巖溶區內澇問題的整治,既有利于保護脆弱的巖溶區環境問題、保障當地群眾的可持續發展,又能增加糧食耕種面積以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
因此,該院在推進巖溶洼地地下河堵塞和內澇災害的治理過程中,把地下河視為一個動態的生命體,治理的重點在于清除堵塞生命體正常運行的“血栓”,進而通過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等綜合手段破解系列難題。
水勘院院長鄧忠介紹,我們從三大方面來破解廣西巖溶洼地地下河堵塞和內澇災害難題:一是通過水文地質調查手段摸清了地下河咽喉地段淤塞的“病灶”,為靶向清除“血栓”并進而破除“中梗阻”提供了藍圖和方向;二是破除了以往地下河疏通工程只是一般的排澇工程的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更加注重以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的理念和方法,注重采取水文地質調查為基并輔以地質工程施工治理的手段,以達到既治標又治本的目的;三是其積累的工作方法和成功經驗,不僅探明了破解巖溶洼地地下河堵塞和內澇災害的路徑,而且具有重大的意義:既能解決巖溶區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實現人地和諧發展,又為巖溶區增加耕地實現占補平衡拓寬了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鳳山國家地質公園。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袁道先介紹,我國的地下河主要分布在南方,僅在廣西、貴州、云南、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自治區)約30000平方千米的巖溶地區,就有2444條地下河。“每一條地下河面積從幾平方公里到千余平方公里不等,都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也是一個個動態的生命體,既然是生命體,就像人一樣有面臨血栓進而導致中梗阻的危險,如果不找到對地下河這個生命體的‘血栓’進行施治的方法,就會危及整個生態體的安全。”
袁道先表示,該項目的成功實施,既改善了廣西巖溶區生產和生活條件,又能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和改善了生態環境,是巖溶區推進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突破口,不僅對廣西巖溶洼地地下河堵塞和內澇災害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其探索和積累的經驗對于我國巖溶區地下河的治理也起到了示范和指導作用,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生態環境意義以及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